【od平台官方入口】长水村调研的喜与忧
本文摘要:中国绿色时报6月7日报道(作者李金华)2007年4月21日,温家宝总理亲临江西省武宁县长水村视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长水村因此赢得林改第一村的美誉。
中国绿色时报6月7日报道(作者李金华)2007年4月21日,温家宝总理亲临江西省武宁县长水村视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长水村因此赢得林改第一村的美誉。今年5月11日-17日,根据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的要求和国家林业局直属机关青联的安排,我带队与来自13个中央国家机关部委的21名年轻人,赴长水村调研林改情况。通过深入长水村的山水之间、村民之中,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朝夕相处,促膝交谈,我对林改、对农村有了更多了解、更深体会,心中既充满着来自林改成功、农村变化的喜悦,又交织着对深化林改、农村发展的忧思。
林改之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我国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在林地上的延伸,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2004年以来,长水村正因林改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一是林农因林改而富。林改前,长水村农民与全国其他地方的许多农民一样,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资产,即便是祖辈居住的房子也没有像城里人一样的房产证。要想贷款却没有任何抵押物,外部资金很难进入农村,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以来,广大农民缺乏资产性收入,仅靠生产性收入难以发家致富。
林改后,长水村农民不仅分到了林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可以长期使用,承包权还可以继承,而且分到了大量的林木资源,通过颁发林权证,成了自己的家庭财产。农民既有了可观的资产性收入,又可以通过发展林业,获得生产性收入,致富步伐明显加快。长水村有426户、2005人,耕地面积1380亩,山林面积12.4万亩,山林是耕地的近100倍,户均分到山林近300亩,多的有五六百亩,少的也有近百亩,一些农户因林改成为百万富翁,农民真的开心了、踏实了。
二是林业因林改而活。林改既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深刻变革,也是林业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国家和许多地方通过林改建立健全了强林惠林政策体系,为林业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长水村所在的武宁县通过林改把林业部门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实行了两取消、两调整、一规范的惠林政策,打破了木竹垄断经营和地区封锁,实现了产销见面,林业政策性保险和林权抵押贷款等新生事物也应运而生。在这些优惠政策的驱动下,广大林农和林业企业的活力被充分激发了出来,更加热衷于林业生产,涌现了一批林业庄园主和林业大户。更为重要的是,林改明晰了林业产权关系,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发展构建了科学的产权制度,有利于各种社会力量和资金进入林业和农村,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三是林区因林改而安。通过林改确权发证,长水村调处了大量历史上的林权纠纷,消除了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因素,群众对林改的满意率超过98%。林改过程中,基层干部群众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推进林改,让农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我们在长水村看到,村民们互谅互让,和谐相处,邻里之间、干群之间非常团结,没有上访和打架斗殴的现象,处处呈现一派安定祥和的喜人局面。
四是山水因林改而美。长水村森林覆盖率高达93.7%,一条小河几乎贯穿整个村子。我们在的几天正赶上下雨,即便是这样,河水依然清澈见底。村民告诉我们,这得益于林改后山林得到了有效保护,原来的乱砍滥伐和开荒种地现象没有了,大家都像命根子一样爱护自己的山林。
正因为山清水秀,所以,温家宝总理在视察长水村后,破例为武宁县题写了山水武宁四个字。山水好了,村民们意识到卖资源不如卖风景,砍山不如看山,开始发展森林旅游和农家乐。近两年来,全村旅游收入达450万元,人均增收480元。农民开始从爱护山林、保护生态中尝到了甜头。
农村之忧随着调研的逐步深入,我在欣喜之余,也对长水村的长远发展有了些许担忧。一是林业资源开发不够。长水村的森林资源不能说不丰富,长水村的山水风光不能说不秀美,但是,这样的资源带给农民的收入却十分有限,对一些农民说,来自林业的年收入甚至为零,维持生计主要靠外出务工的收入。
农民分到山林后,虽然家庭财产显著增加了,但每年的林业收入却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一是家庭没有壮劳力,有绿色财富却无力砍下来变现;二是目前农民生活无忧,暂时不需要向山林索取;三是农民认为国家政策不会变,山林长在山上可以不断增值;四是林下经济欠发达,农民的林业收入来源单一。与全国其他地方比,长水村的林业资源开发明显滞后,必须尽快改变主要靠卖木材和毛竹增收的做法,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业收入多元化。
通过绿色创业,实现家门就业,应该成为长水村这类资源丰富农村的首选之路。二是基础条件亟待改善。近年来,长水村的道路、通讯、住房等生产生活条件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与发展生态旅游业、开展林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目前,全村可以开展农家乐的农户只有两家,接待能力也不过三四十人,而且条件还相对落后。林区道路十分缺乏,农民经营山林非常不便,运输成本太高,许多农民的山林只好在这样的条件下被保护,而无法更好地生产经营和开发利用。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农户认为,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了自己发展林业的积极性,这已成为长水村提高林业经营水平的重要制约因素。三是青壮年劳动力缺乏。走进长水,深入农村,我们见到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儿童,很少见到青年人。
我负责调查的第三村民小组,详细走访了六家农户,就没有见到一个年轻人,接待我们的全是六七十岁的老人。村民告诉我们,由于没有劳动力,自家的山林没有人去经营,成熟的毛竹和杉木也没办法采伐。5月的长水村,应该是农忙时节,但我们几乎没有看到任何农业生产活动。
我们住的房子前面就有10多亩上好的水田,但也没有耕作的迹象,今年可能又要撂荒了。劳动力缺乏影响的还不仅仅是农林业生产,更为严重的是给农村造成了许多留守问题,老人得不到照顾,儿童缺乏关爱。这些现象需要在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引起高度重视。
四是农村教育水平落后。长水村所在的罗坪镇虽然有条件较好的小学和中学,但离长水村较远,上学不方便。家庭条件较好的孩子,可以由家长陪着在镇里上学,但学校没有住宿条件,必须自己在镇上租房子住。
家庭困难的孩子只能在村里就近上学,但村里教学点的条件十分落后,本来只有20多个孩子,还必须在两个教学点就读。其中一个教学点只有一名老师,10多名学生,这位老师在这里已经坚守了36年,仅有的一间教室居然没有电灯。另外一个教学点只有10个学生,教室也十分昏暗,学生中午休息的床铺是一块大门板。实现教育公平,在这里还任重道远。
这是在调研中我感受最深的四个问题,正影响着长水村的长远发展,在全国也有一定的普遍性。这四个问题之间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要解决好这四个问题,加快长水村发展步伐,必须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林业政策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帮助和引导农民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养、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缩短林业经营周期,拓展林业收入来源,让长水村的农民不出村、能就业,不砍树、能致富,走上一条依靠绿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还必须确保村集体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以提高其服务农民的积极性和为民办事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长水村有森林资源无富民产业、有绿色财富无林业收入、有致富愿望无增收办法的发展窘境,也才能为长水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农村教育、解决留守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
离开长水村已经有段时间了,有的事情已经淡忘,有的记忆却历久弥新,有的问题仍在思考。我将不仅把它写在纸上,而且会铭记在心,始终关心、关注长水村的改革发展,也衷心地祝愿长水村的山更绿、水更清、民更富,孩子们快乐成长,老人们健康长寿。(作者系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副主任)。
本文关键词:od平台官方入口
本文来源:od平台官方入口-www.sursuri.com